close

  彭蘭
  張志安
  朱春陽
  張立偉
  張洪忠
  12月25日下午,中國都市報20年暨媒體融合發展研討會上,中國人民大學、復旦大學、北京師範大學、中山大學、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、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,重新審視媒體融合這一宏大課題。
  這好似一場精彩呈現的華山論劍,大家都亮出了最新研究成果,為中國報業媒體融合事業發展腦力激蕩,整個會場閃耀著智慧的光芒。
  本報新近提出的i戰略,引起了專家學者們的關註。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看來,它已超越了內容,將內容、社交、服務三方打通連接,試圖從更大媒體的概念來搭建完整的媒體鏈條,值得點贊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
  彭蘭
  華西“i戰略”搭建完整媒體鏈條
  彭蘭兼有計算機與新聞學專業雙重背景,是我國最早從事網絡傳播教學和科研的學者之一。她高度贊揚了本報的“i戰略”,她認為超越了內容,是將內容、社交、服務三方打通連接,試圖從更大媒體的概念來搭建完整的媒體鏈條。
  “全媒體化是整個傳媒市場的走向,但不一定可以轉化為每一個媒體的發展方向。”彭蘭說,媒體產品的擴張與轉型,需要以對產品價值的深度挖掘為基礎,不是簡單地將內容貼上新標簽。
  演講中,彭蘭還對國外有關機器新聞採集方式的最新探索進行了介紹。她說,美聯社宣佈從7月起用機器人採寫財經新聞,即突發事件短消息和公司業績報道。過去用人工每季度大約撰寫300篇此類報道,現在採用了機器人後產量將達到4400篇。雖然機器大大提高了新聞採集的效率,但她認為,機器永遠不可能替代媒體人,但善於利用機器的媒體人,將更加不可替代。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
  張志安
  都市報融合轉型“內容為王”觀念要變
  在張志安看來,都市報轉型成功了,中國報業轉型就成功了。他強調,都市報融合轉型,傳統的“內容為王”的觀念要變。衡量是否具有價值,不再局限於新聞或資訊,而是要立足當下,從全局出發,重塑媒體的價值觀,包括觀念、策略和體制三個層面的變革,綜合重塑其價值。
  如何尋找用戶?他認為:“可以通過報紙來轉移用戶、細分管理;而微博則是很好的推廣渠道,可以把粉絲轉化為用戶;微信則可以積累用戶,並且給予精準識別,把握需求;網站作為一個系統平臺,則可以把數據打通,重建本地用戶數據庫。”
  產品定位方面,張志安認為,不追求全國影響,而要扎根本土,將其定位變成服務本地。
  如何實現都市報融合轉型?張志安提出三大策略,包括產品平臺、服務平臺和營銷平臺。在體制上,他提出了都市報要率先轉型成“混合所有制現代企業+中小企業服務聯合體”的獨到觀點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
  朱春陽
  創新要重回新聞以網絡出版優先
  “都市報和互聯網是傳媒業過去兩個10年的創新旗手。”朱春陽說,在過去10年,互聯網因素不斷被強化,兩大旗手各領風騷數年。
  朱春陽談到,新型主流媒體與傳統主流媒體相比,應該更註重聚焦社會問題,並且回應時代問題。在各種輿論出現的時候,不是選擇迴避,而是勇敢站出來發聲,與民間的輿論快速融合,增加用戶的信任度。
  報業如何創新?朱春陽給出了他的建議:重回新聞、積累用戶池、躋身主渠道和創新激勵制度。重回新聞方面,要以網絡出版優先,搶占新聞第一現場,再進行深度閱讀,體現傳播價值;積累用戶池方面,可與門戶網站深度合作,重新找到用戶群,並梳理用戶群,實現精準傳播;躋身主渠道方面,思考媒體微信公號與微博官微的價值,並且深度參與其中;創新激勵制度方面,在媒體融合時代,激勵制度要與新型模式相匹配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所長
  張立偉
  過去把內容當水賣今後把內容當鑽石
  媒體融合的浪潮洶涌而來,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發展風起雲涌的時代,如何成為大浪淘沙後的真金?張立偉認為:競爭,方可脫困。
  張立偉分享了一個數據,截至今年10月30日,全國報紙在互聯網的新聞占比超過40%,報紙為網媒撐起了半壁江山,其中都市報占比71%。“都市報做大蛋糕,卻沒分到奶酪。電子版讓自己失血,給對手供血,是捨身飼虎。”張立偉認為,目前傳統媒體競爭之困在於電子版的泛濫。
  如何讓讀者重新回到紙媒?張立偉借用亞當斯密的理論,提出重建讀者的游戲規則,改變他們的網上消費習慣,從把內容當水賣轉變為把內容當鑽石賣。媒體融合要通過怎樣的途徑?張立偉認為,擁抱互聯網,是把內容賣給新媒體,把專版、專欄、專題等重組的分類數據庫等“麵包”通過零售賣給競爭雙方,重構報紙與網媒的游戲規則。北京師範大學傳播效果實驗室主任
  張洪忠
  紙媒應主動出擊重尋媒介生態圈位置
  “中國的媒介生態方向,正在向移動互聯網轉移,搶占發展的先機,是傳統媒體唯一一次從寒冬走向春天的機會!”張洪忠在《新生態,新空間》主題演講中,認為在媒介融合轉型的當下,紙媒重尋媒介生態圈的位置至關重要。要主動出擊,與移動互聯網接軌,在這嶄新的生態空間中,尋求發展的突破口。
  在他看來,中國媒介生態空間正“跳出新聞,進入生活信息”。張洪忠說,信息時代,更大的藍海屬於不同角度的信息提供者。
  張洪忠判斷今後的15年,將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。“游戲規則和模式都是平等的,無論傳統媒體還是PC互聯網公司,誰能抓住機會,誰就會獲得成功。”在他看來,移動互聯網時代才剛剛開始,沒有“巨頭”,對於傳統媒體而言,這是唯一一次從寒冬走向春天的轉型機會。
  在移動互聯網的黃金15年中,張洪忠十分期待華西都市報的表現。他希望在新媒體縱橫發展的當下,這份大報在未來移動互聯網上再次引領風騷,勇開創新大局。新聞戰線總編輯
  萬仕同
  新聞客戶端應做出地域特色
  在最新一期刊發的《新聞戰線》封面有這樣一句話:都市報未來:贏在新廿年的起點。“這句話不僅是對全國都市報業的寄語,更是華西都市報的寫照。”《新聞戰線》總編輯萬仕同認為,華西都市報自創刊20年以來,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媒體戰略,都是站在中國都市報業發展的潮頭,是中國都市報業的常青樹。
  “目前區域都市報的新媒體轉型,要走特色化的道路,確切來說是本土化的道路。”萬仕同說,全媒融合的概念,就目前業界來說已經是個被廣泛接受的目標,而現在要解決的則是實際路徑問題。他認為,盲目跟風、沒有長遠戰略和發展特色的轉型是沒有前途的。
  萬仕同說,華西都市報要在新媒體融合中占得先機,包括微信、微博、新聞客戶端上要堅持地域特色和本土原創新聞,提供精準化服務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中占領先機。京華時報副社長、副總編輯
  張輔評
  媒體融合發展頂層設計先行
  在張輔評看來,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融合,而是全方位的融合,具體來說則包括機制、技術、內容以及市場融合四方面。“並且這四方面也要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融合,不能割裂開來。”
  首先機制上需要頂層設計。張輔評認為,雖然現在國家層面已經提出了媒體融合的頂層設計,但還沒有涉及到具體落實層面。其次是技術障礙,比如今日頭條,完全是靠技術領先進行新聞抓取。同時,資本不夠充足則限制著媒體的進一步融合發展,靠傳統媒體去單打獨鬥是不行的。
  相比之下,張輔評認為內容融合相對簡單,只需要媒體自身打通各平臺,通過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擴大媒體影響力。南國早報副總編輯
  郭學軍
  要利用自身優勢推進媒體融合發展
  郭學軍說,媒體融合是全國各紙媒都在探索的課題。“和20年前都市報創辦一樣,在當前革新圖存的大環境下,經過群策群力,相信能走出一條正確的路子。紙媒要利用自身的優勢,如公信力、信息資源以及品牌優勢,推進媒體融合發展。”
  郭學軍說,華西都市報即將進入創刊的20個年頭,南國早報也一樣,只比華西都市報晚了10個多月。當年,華西都市報就走出了很好的路子,南國早報就是借鑒了華西都市報的經驗。無論是從業務方面,還是改革創新方面,華西都市報都是都市報的舉旗者,希望華西都市報能做出進一步探索。媒體產品的擴張與轉型,需要以對產品價值的深度挖掘為基礎。
  ——彭蘭產品定位方面,不追求全國影響,而是扎根本土,將其定位變成服務本地。
  ——張志安新型主流媒體與傳統主流媒體相比,應該更註重聚焦社會問題,並且回應時代問題。
  ——朱春陽擁抱互聯網,是要把內容當鑽石賣給新媒體。
  ——張立偉華商傳媒研究所所長
  馮玉明
  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好產品好團隊
  “傳統媒體在和新媒體融合發展時,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特點來,不能盲目。”馮玉明說,應該更關註融合的結果和達成這樣結果的要素。
  他認為,媒體融合發展和轉型需要好機制、好產品和好團隊這3大要素。機制方面,要從內部和外部保障媒體融合工作的進行,比如建立對應的薪酬激勵機制。產品方面,要打造出能體現用戶需求,擁有便利的傳播渠道和一定的技術含量的產品。團隊方面,要有人才團隊保障,要具有創新精神、有責任感、勇於擔當和敢於拼搏的複合型人才去嘗試創新。在媒介融合轉型的當下,紙媒要主動出擊,與移動互聯網接軌。
  ——張洪忠本版稿件採寫:華西都市報記者 席秦嶺 王國平 李鑫 熊麗熊浩然 吳柳鋒張路延 袁慧君趙雅儒 見習記者 李姍姍 實習生李智攝影呂甲  (原標題:打通內容、社交、服務連接從大媒體概念搭建完整鏈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l34ilcur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